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,我国住宅产业在历经快速发展之后,正面临重要的转折。目前,我国建筑业已与工业、交通业齐头并称为能耗大户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“美丽中国”的目标,使节约能源、降低能耗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首要任务。
建筑的高耗能主要是因为传统粗放型的建筑模式造成的。在政策的推动下,虽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对传统建筑模式发起了挑战,但仍受技术门槛高等因素的制约。
传统建筑模式遭遇生态考验
近十几年来,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,随之而来的是住房建设量的增加。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接近20亿平方米。这些新增的建筑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。
在刚刚结束的绿色大会建筑工业化相关论坛上,业内人士给出了一组数据,当前我国建筑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耗能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.7%。其中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17%左右,占建造过程消耗的3%,占建筑使用过程消耗的26%左右。
据有关数据显示,我国建筑耗能已超过5亿吨标煤。按此测算,这些煤可产生约15000亿千瓦时的电量,是三峡电站去年发电量的15倍左右。而城市固体生活垃圾中建筑垃圾总量约占40%,建筑物所贡献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的15%,比各种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总合多出1.5%。
我国建筑的高耗能主要是因为传统粗放型的建筑模式造成的。资源浪费、建筑垃圾污染、噪音污染、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一再拷问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。对此,业内人士认为,传统的建筑模式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,而国内建筑市场已完全具备接受国际成熟建筑模式的条件,以绿色、安全、优质、高效为核心理念的住宅产业化开始成为社会共识。
今年初,国务院2013年1号文件转发发改委、住建部联合发布的《绿色建筑行动方案》提出,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;到2015年末,20%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。这无疑是给绿色建筑的推广注入了一针催化剂。
政策推进建筑工业化革命
推行绿色建筑就是推行建筑的工业化革命,用现代化的工业手段,实现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变与革新。推行建筑工业化的目的,就是要用最经济的方式,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,建设高品质的住宅,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。
自2006年原建设部发布实施《国家住宅工业化基地试行办法》以来,国家已批准远大住工等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。与中央政策相伴的是各地绿色建筑方案的火热出台。今年初,安徽省规定2015年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;上海明确2015年装配式住宅面积占开工总量的20%;湖南提出从2014年开始长沙市保障性住房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。
受技术门槛高等因素制约
在住宅产业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,受技术不成熟、成本高企、社会需求较小等因素影响,一些住宅产业化新技术难以转化为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,住宅产业化的整体步伐依然缓慢。
住宅产业化涉及生产成本、产业技术、行业成熟度等方面。“中国建筑工业化单靠企业的推动是不够的。”梁小青说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生产方式,住宅产业化在受到追捧的同时,也面临技术门槛高的挑战。真正的住宅产业化技术只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大型建筑企业手中。
目前,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仍受制于行业政策标准和管理体制,要实现建筑工业化,建筑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,实践预制构件装配式集成技术建设住宅。
相关文章
工程外墙保温材料防火问题国外可借鉴的经验
传统外墙保温材料的安全隐患 |